内部绝密传真是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较全的综合性大学,为湖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是“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入选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也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共建的高校。
内部绝密传真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成立于2004年3月,先后称为研究生处、研究生学院、内部绝密传真,2019年更名为内部绝密传真、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现下设招生办公室、培养办公室、学位办公室、学位点评估办公室、质量监控办公室、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同等学力办公室等7个科室,具体负责全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
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开始于1983年,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原江汉石油学院),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学位授权层次齐全,学位授权布局点多面广,学位点结构优化合理,导师队伍实力强劲,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教学科研等平台建设初具规模,研究生生源结构日趋优化、规模稳步壮大,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日臻完备,人才培养质量稳步上升的良好局面。
学校现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作物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作物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法律、社会工作、教育、体育、翻译、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农业、兽医、风景园林、临床医学、护理、工商管理、会计、艺术、生物医药等22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学位授权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大学科门类,学科门类较全,布局相对合理。
学校现有博、硕士研究生导师225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28人(含兼职博导88人),硕士生导师2031人(含兼职硕导917人);获批省部级以上人才项目、专家称号人选276人,其中国家级人才45人。
学校现有油气勘探、农产品绿色高效生产、绿色化工与清洁能源、油气智能装备4个“十四五“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石油天然气、绿色农业2个“十三五”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16个“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51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17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示范中心,以及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湖北省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1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8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6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5个湖北省校企联合创新中心,19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2个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学校在石油科学与技术、涝渍灾害与实地农业、荆楚文化研究等领域具有鲜明特点。
近三年来,学校共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4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5项,并在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获得零的突破;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0项;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6项。出版学术专著96部,发表高水平论文2774篇。
30多年来,我校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创新”“质量”为抓手,全力打造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截至2022年5月底,我校共授学位14559人,其中博士学位233人,硕士学位14326人(其中在职硕士学位3388人),同等学力人员和高校教师授硕士学位224人。目前,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6000余人。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十四五”期间,我校研究生教育将继续发扬楚人“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上善若水”的和谐理念,秉承“长大长新”的校训,谨记“尊重学生、尊敬学者、尊崇学术”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壮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创新机制、开放合作”的发展思路,始终坚持“汇聚合力,协同推进;扩大开放,深化合作;改革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等目标,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种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大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力度,努力开创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内部绝密传真网址:
http:/
通讯地址: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
邮政编码:434023
联系电话:0716-8060035